亿博网站打不开怎么办

你的位置:亿博网站打不开怎么办 > 新闻动态 > 毛主席参加陈毅追悼会,看到角落的挽联后激动询问:作者是谁?
毛主席参加陈毅追悼会,看到角落的挽联后激动询问:作者是谁?
发布日期:2025-06-24 08:57    点击次数:135

一九七二年一月十日,北京城,连风都带着刀子般的寒意,以及更深沉的肃穆。陈毅元帅的追悼会定在今日举行,原本,那位居于权力中心的领袖,按惯例是不必亲身赴会的。身后诸多繁杂事务,自然有总理周恩来一桩桩理得妥帖熨帖。可偏偏有时,再周密的计划也拗不过一股子难以言喻的心绪。

那天清晨的毛泽东,似乎一切如旧。散步、早餐、处理公务,日复一日的轨迹。但到了午后小憩,他却辗转反侧,怎么也睡不着。索性起身,拿起书卷想静静,眼神落在字里行间,心神却早已飘远了——满脑子都是陈毅。几十年的老交情,从井冈山时期并肩浴血的青春岁月,走到如今阴阳两隔的冰冷现实,一幕幕恍如昨日重现。他禁不住喃喃:“时间过得真是快啊,这么多老同志都走了,连陈毅也……唉,看来也快轮到我们喽。”

墙上的时钟不紧不慢地指向一点半,离追悼会开始已不足一小时。忽然间,他抬起头,对身边的秘书说:“备车,我要去参加!”语气里透着一股子决然。甚至来不及换下居家常服,只匆匆披了件白色大衣,便匆匆出门,仿佛再晚一秒就会错过什么至关重要的事情。

追悼会礼堂内,低沉的哀乐回荡,空气凝滞。四周环绕的花圈和挽联,Silent地诉说着哀思。毛泽东在工作人员的搀扶下,步履缓慢地走进大厅,停在陈毅元帅的遗像前。他久久地凝视着照片上那熟悉的容颜,然后深深地弯下腰,鞠了一个躬。

直起身子后,他的目光缓缓扫过四周,最后定格在了礼堂角落里,一副不太显眼的挽联上。他低声,一字一句地念了起来:“仗剑从云,作干城,忠心不易,军声在淮海,遗爱在江南,万庶尽衔哀,回望大好河山,永离赤县。挥戈挽日,结尊俎,豪气犹存,无愧于平生,有功于天下,九泉应含笑,伫看重新世界,遍树红旗。”

这些字句在寂静中回响,不仅是寄托对逝者的哀思,更仿佛触动了他心底深埋的情感,让他整个人都笼罩在一种复杂的氛围中。周恩来和陈毅的夫人张茜在一旁默默地陪着。毛泽东转过头,语气带着一股掩不住的急切:“这副挽联写得真好,是谁写的?”

陈毅的夫人张茜轻声细语地回答道:“是伯驹写的。”毛泽东闻言,眼睛在人群中扫视了一圈,眉头微微蹙起:“张伯驹来了吗?”张茜解释说,张伯驹是陈毅生前十分要好的朋友,但他们老两口从吉林回来后,一直没能落实户口和工作,境况实在不太好,因此没能前来参加。

听到“张伯驹”这个名字,毛泽东并非陌生。他脑海中立刻闪过一些片段:袁世凯的表侄,赫赫有名的“民国四大公子”之一,出身豪门。但他又与其他公子哥不同,身上没有半点纨绔气。九岁就能赋诗,被人称为“神童”,骨子里透着一股文人的痴劲。

他对诗词、琴棋书画有着旁人难以企及的热情,尤其是古代书画的收藏,简直到了痴迷的地步。在那个战火连天、国宝大量流失海外的年月,为了保护这些中华文脉不至于散佚,他几乎是倾家荡产,用巨额资金从洋人手里一点点地购回。这份执念,几乎耗尽了他的万贯家私。

新中国成立后,张伯驹更是展现了让人惊叹的胸襟。他将毕生的心血,那些在乱世中用尽心血抢救回来的稀世珍宝,包括隋代展子虔的《春游图》、唐代李白的《上阳台帖》、元代赵孟頫的《章草千字文》等一批足以传世的国宝级文物,毫不犹豫地、全部无偿捐献给了国家。

毛泽东素来钟爱“三李”(李白、李贺、李商隐),张伯驹得知这一喜好后,曾将自己珍藏的李白《上阳台帖》真迹专门赠予毛泽东。毛泽东得到墨宝,摩挲数日,爱不释手,但最终还是认为如此瑰宝,理应属于人民,不应成为个人私藏。于是,他亲自写信给张伯驹,说明要将《上阳台帖》送往故宫博物院,让更多人有机会一睹真容。

这份尊重与厚爱,让张伯驹深受感动,也更坚定了其将剩余珍藏悉数捐献的决心。正是因为这些桩桩义举,毛泽东对“张伯驹”这个名字,留下了深刻而正面的印象,知道有这么一位文化人,他的一生都活在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守护里。

那么,性格各异的陈毅元帅与这位轻财重义、活得像个“旧时遗老”般的性情中人,又是如何结下这份深厚情谊的呢?据说,缘分始于一次书画展。当时,陈毅已经听说了张伯驹散尽家财抢救文物的事迹,对他很是敬佩。一日,他偶然与警卫员一同逛书画展,警卫员一眼认出了张伯驹,低声对陈毅说:“元帅,那就是张伯驹先生。”

陈毅一听,立刻向前走了几步,语气十分谦和地问:“您是张伯驹张先生吗?”张伯驹大概没料到这位赫赫有名的开国元帅竟然认识自己,而且如此平易近人,一时间激动得不知说什么好。陈毅见他有些拘谨,爽朗地笑了起来,挥了挥手说:“别这么客气,叫我老陈就行!”

这一来二去,两人便打开了话匣子,聊得十分投机。从诗词歌赋,聊到文物鉴藏,再到家国情怀,共同的爱好和相似的性情让他们仿佛一见如故。也有说法,两人是因为对围棋的共同爱好而成为莫逆之交的。无论最初的触点为何,自那之后,两人便常相往来,彼此之间的情谊日渐深厚。

张伯驹一生视金钱如浮云,几乎所有的家财都投入到了文物保护事业中,自己反而过得异常简朴。世事弄人,谁能想到,后来他因为一些变故被辞退,一下子陷入了生活的困境,日子过得颇为艰难。陈毅的警卫员偶然得知此事,迅速告知了陈毅元帅。

老朋友有难,陈毅岂能坐视不理?他立刻亲自出面,多方奔走,最终将张伯驹安排到中央文史研究馆任职,这才算是解了他的燃眉之急。张伯驹对此感激涕零,特意从自己为数不多的珍藏中,挑选了几幅颇具分量的字画送给陈毅,以表谢意。陈毅推辞不过,最终欣然接受,两人的这份情谊也因此更进了一层。

然而,好景不长,转眼已是七十年代。一九七一年,张伯驹因病住进了北京的一家医院疗养。谁知养病期间,他意外得知,与自己交厚的老友陈毅元帅,也因重病住院,而且恰巧就在同一所医院。张伯驹心中焦急万分,立刻挣扎着修书一封,表达对老友病情的深切慰问。

病榻上的陈毅元帅,彼时已是十分虚弱,但收到张伯驹的信,仍强撑着病体,亲笔给他回了一封信。信中寥寥数语,满是老友之间的挂念与温情。谁曾想,这隔着几道墙壁、简单而温暖的几行字,竟成了两人此生的最后一次交谈,永别的句点。

翌年年初,陈毅元帅病逝的噩耗传来,消息如晴天霹雳。张伯驹得知后,悲痛欲绝,躺在病床上,整日以泪洗面。他拼尽全力地请求医生和家属,希望能允许他前往八宝山参加追悼会,送老友最后一程。然而,考虑到他的身体状况,也为了避免追悼会规模过于引人注目,他的请求最终还是没能被批准。

未能亲往吊唁,成为张伯驹心中巨大的遗憾。他只能从报纸上刊登的照片中,一遍又一遍地凝视着陈毅元帅那张熟悉而慈祥的面容,悲从中来,低声抽泣,满腹思念与哀痛无处宣泄。最终,这份如潮水般的深情与悼念,全都倾注在了笔端,化作了那副荡气回肠、情真意切的挽联。

回到追悼会现场,毛泽东听完张茜对张伯驹先生当前处境的解释,沉默了片刻,眉头锁得更紧了。他转向身旁的周恩来,语气不容置疑:“恩来啊,这件事你一定要亲自过问一下,尽快给他解决户口和工作问题!像张伯驹先生这样对国家文化事业有重大贡献的人才,我们不能让他们流离失所,一定要妥善安排。”周恩来立刻肃然应道:“主席放心,我一定亲自督办,尽快给张先生落实!”

这简简单单的几句话,不仅仅是对一位文化名士困境的关照,或许其中也夹杂着毛泽东对故友陈毅的一份深厚情谊的延续与寄托。毛泽东与陈毅,从血雨腥风的井冈山时期就开始并肩战斗,他们不仅仅是上下级,更是可以相互唱和诗词的知己。陈毅的豪爽正直,在关键时刻曾是毛泽东重要的精神支柱,比如红四军“七大”后,正是陈毅力请毛泽东重回军队领导岗位。在与张国焘的斗争中,陈毅也坚定地站在了毛泽东一边。

他们喜欢以诗词相赠,陈毅的诗风豪迈奔放,带着一种不畏艰难、乐观向上的气质,深得毛泽东赞赏。此刻,老战友突然撒手人寰,睹物思人,尤其是看到这样一副饱含深情、字字珠玑的挽联,出自一位与陈毅交厚、又身处困境的故人笔下,自然会牵动他心底那复杂而深沉的情感波澜。

追悼会结束没过多久,张伯驹先生便接到了通知,他被正式安排到中央文史研究馆担任特约研究员,户口和生活问题也一并得到了解决。命运的跌宕起伏,有时竟会系于这般看似偶然的瞬间。一副寄托了生者对逝者无限哀思的挽联,就这样意外地触动了历史巨轮上某个关键人物的心弦,从而改变了挽联书写者晚年的轨迹。

历史的洪流浩浩荡荡地向前奔涌,而个体的悲欢离合,人情冷暖,往往就浓缩在这些不经意的、富有戏剧性的片段之中,余味悠长。至于那副挽联本身,它早已不仅仅是文字的精巧排列,更是那个特定历史时期,复杂的人际关系与深沉情感交织的独特见证。而字里行间所流淌的,除了对故友的沉痛哀悼,似乎还蕴含着一种文人的不屈风骨,以及对一个理想化世界——遍插红旗、山河重塑——的默默期盼。



  • 上一篇:想要每天定时发布公众号图文?方法在这
  • 下一篇:没有了